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避灾工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3-12-23

  避灾工程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减灾救灾教育、灾时救助指挥; 等功能于一体,主要用于灾害发生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 因地制宜确认、修缮和建设一批避灾场所,是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避灾工程建设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台风、洪涝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选点要避开低洼易涝地、易受山洪冲击的谷口和地质不稳定的滑坡体地段。城市新建小区都应按照当地主要灾害和人口分布情况,按照一定建筑面积比例修建避灾场所。凡经确认、修缮或新建的集中避灾场所,都要把配置管理人员用房、食堂、宿舍、救灾仓库和公共厕所,作为必备的五个基本要件,并在醒目位置张挂避灾场所牌子。已建成避灾场所要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也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公园。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安装了13种150多块蓝、绿两色的应念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游人可以快速辨认和识别。目前元人都城垣遗址己具备11种应急避险功能。包括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等。公园可用于地震避难场所时积为38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面积1. 5 平方米,可容纳25万人。目前北京市已公布了 29处应急避难场所,总规模达5312. 5平方千米,此外城区还有140个公园在需要时都可以作为临时避险场所。这些场所虽然主要是针对地震防避,有些地势较髙的避险场所也可用于躲避洪涝。国内外的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大型室内空间也经常用作因洪涝、风暴、低温或热浪等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的临时避灾安置场所。

  存些地下工程实行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平时将部分空间开发利用作为旅馆、商场和娱乐场所等,必须以不损害工程的防灾整体功能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