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例如:查询北京天气请输入:bj北京beijing

天气预报15天查询>天气资讯>气候变暖冰川发烧 透明梦柯将消失?

气候变暖冰川发烧 透明梦柯将消失?

发布时间:2014-09-15

  9月14日上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队驱车前往老虎沟12号冰川,在距离冰川12公里时却遭遇损坏路段,大巴车前进的脚步被迫中断。当地人员告诉记者,这段路正是经历了2010年的一次巨大冰川融水后才被冲毁的,冰川消融真有如此大的威力?冰川的消融情况与气候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12号冰川会有消亡的一天吗?带着这些问题,考察团换乘越野车,前往位于该冰川末端附近的中科院祁连山冰川观测站,并对冰川进行了实地考察。

  消退的透明梦柯冰川

  老虎沟12号冰川位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祁连山段,它有个浪漫的名字——透明梦柯,这是蒙语的音译,意为高大、宽广。正如其名,它是祁连山区最大的山谷冰川,长度绵延10余公里,面积覆盖20余平方公里,冰川末端海拔4200米,最高峰5483米。由于具备大陆性冰川的典型特征,因此,蓝色梦柯可谓中国冰川的代表。

  在中科院祁连山冰川观测站,记者见到了已在此工作了7年的工程师刘宇硕,他带记者来到距离透明梦柯冰川末端300米处的山谷,指着车停靠的位置说:“上世纪50年代,这条冰川的末端就在这附近,但由于冰川消退严重,其末端在近几十年已明显后退。”刘宇硕表示,自他2007年工作至今,冰川已向后退缩了80余米,平均每年退缩十余米。

  在2010年,当年冰川末端向后退缩了23米,是近34年以来退缩幅度最大的一次。刘宇硕将记者的目光引向冰川河口,“由于冰川消融,河口位置形成了巨大的空洞,早些年像电影院的大厅般开阔,但近几年由于消融加剧,‘电影院’随之坍塌,特别是2010年夏季,有次出水量巨大,原本平坦的出水口一夜间被水流切下了3米。”

  这场冰川融水引发了洪水灾害,观测站队员在驱车前往下游采集数据途中也险些遭遇不测,湍急的融水裹挟着直径30厘米的石块冲毁了车辆,好在队员及时逃生才有惊无险。

  气温升高 冰川“发烧”

  谈到透明梦柯冰川消退的原因,刘宇硕认为气候变暖是主导因素,特别是夏季平均温度升高或出现持续高温过程时,冰川消融速度也会随之加剧。

  以2010年为例,当年观测站在透明梦柯冰川海拔4600米处观测到了12℃的高温,而常年同期温度仅在6℃左右,“对冰川来说,这就相当于在‘发烧’”,刘宇硕解释到。冰川“发烧”正是当年末端退后了23米的主因。

  中科院寒旱所在祁连山一代所做的研究同样证实了气温升高对冰川消退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近百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上升了0.4℃~0.5℃,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消融加剧,加上持续干旱,降水偏少,祁连山冰川消融量大于冰川补给量,从而出现了冰川退缩。

  此外敦煌市每年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会使的大量的粉尘融入冰川,致使冰川的反照率下降,增强了太阳辐射的作用,从而加速了冰川消融的速度,这也是造成冰川退缩的因素之一。

  冰川消退 是喜是忧?

  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出具的资料显示,透明梦柯冰川所属的昌马河流域是祁连山冰川分布最多的一条河流,冰川径流占该河年径流量的40%,因此,冰川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

  在1961年, 昌马河流域气温高,降水少,但冰川消融强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降水径流的不足,使昌马河年总径流量接近常年均值。而在1976年,尽管降水量较大,但由于冰川消融较弱,致使该河年径流量远低于常年。“冰川消退,最积极的作用就在于丰富了河西走廊的淡水补给,为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利保障。”刘宇硕表示。

  不过,下游水量的补给却是以冰川的不断消融为代价,若冰川不断退缩,透明梦柯是否有天会消失不见?对此,刘宇硕认为,由于透明梦柯体积庞大,且随着气候的变化,冰川消融量和补给量之间总会存在一个平衡临界点,使冰川运动处于相对稳定期,因此蓝色梦柯不会在几十年间突然消失。

  然而,对于一些小型冰川,命运则令人堪忧,中科院寒旱所的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祁连山最低雪线已上升了200~800米,且目前升高态势仍未停歇,局地雪线每年上升2~6.5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12.5~22.5米。以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支持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刘宇硕认为,由于冰川消退的主因是气候变暖,因此具有一定不可控性。但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加剧气候变暖,进而间接加剧冰川消退速度,因此,减缓碳排放仍是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一环。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分析师刘巍巍则认为,如果只看到冰川融水有利于河西干旱地区的农牧业的一面,是一种短视的观点,因为冰川破坏常态、加速消融的恶果可能是干旱化的进一步加剧。来源:中国天气网